關於港孩…(3)

三、

在風雪下的希斯路也好,在《自由題》的中文課也好,我們就是發現從我這一代起,開始游走於要求自我和逃避自由之間。怎樣解釋?

看見越來越多的「活動」給孩子的時候,我開始明白到底會是甚麼回事。尤其是活動的目的是入學而不是為了高興。我想像:在媽媽送孩子上課時,不斷吟哦孩子明天要交功課,但一入琴房的時候,一個稍有良心的老師會叫這個孩子,不如俾多啲感情,因為這就叫彈得好。

別說孩子們不懂抽象思維,在不同地方他們學的是:每個地方都有規矩,有做得好的不同條件,每個大人都有自己的底線,所以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是做得好。

於是,我們既有世界仔古惑仔,又有緊張大師。因為,工作是滿足別人,活著是為了他人;乖、好都是由成就來定義,而成就,就是學業。

備課偶讀美國女性女義運動作者betty friedan的”problem that has no name”的文章,講述五六十年代美國女士的問題。在她的筆下,美國女性無疑教育水平在上升,生活也富裕。但她發現大量的女性心理健康問題卻越來越嚴重。 她發現根源原來是她們從來是扮演著某些角色。她們的生活是從丈夫孩子define出來的,她們讀的雜誌教她們怎樣透過不同的活動活出一個好媽媽,好太太。 在betty friedan眼中,恐怕我們就像當年的美國女人一樣,我們非常依賴job description。說得清楚,大家楚河漢界不踰矩,不好嗎?

betty的回答是,所以我們不快樂,因為我們做的從來就不是自己。我的補充:那個放縱的一面,也不過是心目中感覺良好或者刺激的一面。

壐者,香港人的勤力是into the job的那一種勤力,在工作崗位上的勤力,看得到,有回報的勤力。昨天讀《am730》發現的一段有趣的短文。重點是說,有些人很忙碌力地工作,勞動了手 腳卻沒留下空間讓腦袋努力。我想起是,有些人是工作來麻醉自己,其實故意不讓自己思考。無論如何,它的結論是:忙碌的背後,可能是不想負起某些生活上思想 的責任,任由自己的角色推動自己的的生存。那段小文章叫《有一種懶惰叫忙碌》。

標籤:,

About Johncoal

莊炭頭,黑口黑面,體形龐大,在新區舊區中學任教新新學科。努力學習發聲,並以指導學生找出自己的聲線為業。

2 responses to “關於港孩…(3)”

  1. fongyun says :

    那篇文的確很好。

  2. Frostig says :

    *SIGH* Life is HK is a torture, that’s why I repeat, and repeat, and repeat…… When you want to think more, do more, follow your heart, use your ideas… YOU ARE WRONG! They don’t want these. As said in this article, they just want you to FOLLOW their flow, their plan, their instruction, which define *definitely* what is ‘GOOD’! 😥

回覆給fongyun 取消回覆